初中语文教案:藤野先生

余姚西装领带皮鞋定制店-浙江省余姚皮革城

教学目的: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彩。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

教学难点:课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题的确定。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质疑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预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给生字注音:驿站教诲瞥见畸形不逊诘责匿名

杳无消息油光可鉴烂熳芦荟挟着芋梗宛若绯红

深恶痛疾系住菜根

3.整体理解课文,填空:《藤野先生》选自,体裁是。

4.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表达对的厌恶;

(2)在,回忆与的交往;

(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5.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阅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东京。

1.指名朗读,正音。欣赏樱花盛开的上野公园及富士山的。

2.“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附)。

“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4.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有嘲讽意味。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现了它的高,又表现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又不能夸大得不着边际。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用电脑投影,也可作为“语文环境”写在黑板报上):

“监”,甲骨文和金文写法(字例见右表),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见课本26页),印证以上观点: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此诗译成白话诗(投影):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6.理解与题目和中心的关系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答案:不离题。这一段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个作用,学了后文才会知道。

二、阅读“过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以下三个文段阅读题既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讲义”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

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不但……连……一一”;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8.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认真负责。

9.“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又反映了他对科学问题的。

10.投影: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三、独立阅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词语:

正值不逊

匿名诘责

2.“爱国青年”指的是的青年。加引号表示。

3.“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

4.“干事却又竭力运动”的“运动”在这里是的意思。

5.对“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确理解是。

6.“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词,意思是。

7.“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的中国人和的中国人。

8.“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9.“呜呼,无法可想”是对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11.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精神。

四、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

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和。

2.“小而言之”意思是。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1);(2);(3)。

4.“良心发现”指的是。

5.“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的文人。这是运用的修辞方法。

6.“深恶痛疾”是短语;“良心发现”是短语;“增加勇气”是短语;“黑瘦的面貌”是短语。

五、进一步深读课文,研讨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和本文主题。

1.本文的特点之一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提供“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

3.启发质疑,提供下列名言(投影):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本校校训:明理,创新。

4.指导质疑,鼓励创造。(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答案: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答案:不是,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不能称为“伟大”。(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怀疑。(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答案:不准确。只要他不像“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

5.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6.得出结论,揭示答案: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浅陋。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7.提供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印证以上观点: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教师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六、研讨课文其他内容与主题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

1.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

2.具体说明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答案:(1)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2)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3)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4)对“爱国青年”的愤怒;(5)弃医从文。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答案:“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4.再次概括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说明写这一内容的目的。答案:看**事件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因此弃医从文。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6.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7.“惜别”时,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电脑投影藤野先生赠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字)

8.归纳本文主题,有两个要点:(1)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2)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填表,理解本文语言强烈的感彩。

八、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艺术。

1.本文写人物外貌,注意抓住特征,画出灵魂,因而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极深刻丰富的内容,例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的特征。请你说说,写藤野先生抓住了什么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总之,是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答案:不好,失去了特点,像**明星,不像藤野先生。

3.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写八字须、眼镜,再写黑瘦,可以吗?答案:不可,应先整体,后局部,这才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

九、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一、归纳知识要点

1.按拼音写汉字:______téng野先生 ______yì站 油光可jiàn______

______yì扬顿挫 ______yóu言 ______jī形 ______jié责 ______yǎo无消息

2.解词:驿站教诲瞥见畸形不逊诘责匿名绯红兼以客犹言标致适值凄然挟着掌故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抑扬顿挫油光可鉴

3.填空:《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本文“在仙台”一段写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事例,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或说话)练习

选一位任课老师,抓住他的特点写(说)一段话,不说他是谁,让大家猜,以猜出者为成功。

例文1:

他的外貌,可用三个字概括:高,瘦,黑。这正如他的诗所写:泥巴浸透的皮肤,小时候就泛着油亮。这套脱不去的黑装,一度晾晒在我的心上。(生物老师)

例文2:

他的脸上总有一种忧郁,因为他的命运和共和国联在一起;他的背有点驼,这是他过久地伏案工作的结果。有人送诗给他:你的背,像一座桥,连起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道;你的背,像一张弓,一支支箭由此射向成功。(语文老师)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文段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文段2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实在标致极了。”(略)

1.文段1出自《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文段2出自《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

答案:《孔乙己》,小说;《藤野先生》,散文。

2.两段文字都是描写,文段1描写了孔乙己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文段2只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______、______。

答案:外貌,身材,面容,胡子,衣着;辫子。

3.文段1表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文段2表现了“清国留学生”、的性格特点。

答案:自命清高;忠君保皇,不学无术。

4.两段外貌描写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答案: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或:(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四、完成课后其他练习。

附: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啊!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太不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余姚2015年国家公务员面试时考场内的仪表举止要怎么样?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要想在2015年国家公务员面试中赢得考官的青睐,注重礼仪细节是至关重要的,礼仪决定了考官对你的第一印象。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将帮助广大考生塑造良好的礼仪细节,为面试加分。

仪表端庄

心理学家奥里·欧文斯说:“大多数人录用的是他们喜欢的人,而不是最能干的人。”在整个面试过程中,外在仪表贯穿全场,刻板的礼仪不但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甚至会让人生厌。因此,公考面试,仪表端庄是关键。在正式场合需保持仪容整洁、穿着得体。

对于男性考生而言,考前一周把头发剪好,考前一天将胡须剃掉、指甲剪掉,准备一套符合自身气质的西服和领带,衣袋中不要放任何物品,可以佩带手表,但不可过于夸张。同时,还需准备一双舒适大方的皮鞋,以黑色为宜,面试前一天要擦亮。

对于女性考生而言,发型干练,前发不要遮眼,可以化淡妆,施薄粉、描轻眉、涂唇彩,尽量不佩戴饰品,不涂指甲油。穿套裙或套装都可以,但衣着不宜花哨、复杂。鞋子款式大方简洁,不建议穿跟太高太尖的鞋。

……

详情点击:更多详情请咨询浙江人事考试网。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藤野先生》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夹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语文 数学

英语 科学

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历史与社会

信息技术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数学B版

信息技术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活动中心 《人民语文》网刊 栏目地图 中语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教师中心>>个人专辑>>教师专辑>>张国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张国生

教学目的:(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彩。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

教学难点:课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题的确定。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质疑

一 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 ;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 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 预习课文

1.朗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给生字注音:驿站 教诲 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杳无消息 油光可鉴 烂熳 芦荟 挟着 芋梗 宛若 绯红 深恶痛疾 系住菜根

3.整体理解课文,填空:《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 。

4.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5.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阅读课文

一 教师导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东京。

1. 指名朗读,正音。欣赏富士山、上野公园、樱花盛开的。

2. “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作者什么感情?——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 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

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附)。

“清国留学生” 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4. 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有嘲讽意味。

如果有学生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现了它的高,又表现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又不能夸大得不着边际。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可作为“语文环境”写在黑板报上):“监”,甲骨文写作“ ”,金文写作“ ”,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己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5.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提供参读材料《自题小像》(见课本26页),印证以上观点: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此诗译成白话诗(投影):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6. 理解与题目和中心的关系: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不离题。这一段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个,学了后文才会知道。

二 阅读“过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以下三个文段阅读题既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也可以布置为课后作业):

1. 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 文中的 “讲义” 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 “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学生改讲义。

4. “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 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 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1. 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 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 填空: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

最能表现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

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 ——“不但……连……一一” ;

说明改得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8. 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认真负责。

9. “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又反映了他对科学问题的 。

10. 投影: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三 独立阅读“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解释词语:

正值 不逊

匿名 诘责

2. “爱国青年”指的是 的青年。加引号表示 。

3. “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 。

4. “干事却又竭力运动”的“运动”在这里是 的意思。

5. 对“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的正确理解是 。

6. “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 词,意思是 。

7.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的中国人和 的中国人。

8. “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

9. “呜呼,无法可想”是对 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

10.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 。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

11. 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 、 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 ,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 精神。

三 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

1. 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 和 。

2. “小而言之”意思是 。

3. 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1) ;(2) ; (3) 。

4. “良心发现”指的是 。

5. “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 的文人。这是运用 的修辞方法。

6. “深恶痛疾”是 短语;“良心发现” 是 短语;“增加勇气”是 短语;“黑瘦的面貌”是 短语。

五 进一步深读课文,研讨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和本文主题。

1. 本文的特点之一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 提供“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3. 启发质疑,提供下列名言(投影):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本校校训:明理,创新。

4. 指导质疑,鼓励创造。(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答案: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答案:不是,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不能称为“伟大”。(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怀疑。(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答案:不准确。只要他不象“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

5. 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6. 得出结论,揭示答案: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浅陋。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浅层的

深层的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5

惜别

友好与尊重

7. 提供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印证以上观点: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教师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六 研讨课文其他内容与主题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

1. 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

2. 具体说明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1)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2)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3)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4)对“爱国青年”的愤怒;(5)弃医从文。

3. 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4. 再次概括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说明写这一内容的目的。——看**事件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因此弃医从文。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 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6. 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7. “惜别”时,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

8. 归纳本文主题:1. 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2. 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 填表,理解本文语言强烈的感彩。

描写对象

作者态度

典型词语

藤野先生

感激,热情赞扬, 收藏讲义,写文章怀念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 励……是伟大的

“清国留学生”

厌恶

实在标致极了

精通时事

“爱国青年”

义愤,因此弃医从文

刺耳

麻木的国民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酒醉也似的喝彩

呜呼,无法可想!

“正人君子”

讽刺

“正人君子”之流

深恶痛疾

八 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艺术。

1. 本文写人物外貌,注意抓住特征,画出灵魂,因而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极深刻丰富的内容,例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的特征。请你说说,写藤野先生抓住了什么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总之,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 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不好,失去了特点,象**明星,不象藤野先生。

3. 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写八字须、眼镜,再写黑瘦,可以吗?——不可,应先整体,后局部,这才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规律。

九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一 归纳知识要点

1. 按拼音写汉字: téng野先生 yì站 油光可jiàn yì扬顿挫 yóu 言

jī形 jíe责 yǎo无消息

2. 解词:驿站 教诲瞥见 畸形 不逊 诘责 匿名 绯红 兼以 客 犹言 标致 适值 凄然 挟着 掌故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抑扬顿挫 油光可鉴

3. 填空:《藤野先生》选自《 》 ,体裁是 。本文“在仙台”一段写了藤野先生 , , , , 五个事例,表现了他

二 写作(或说话)练习

选一位任课老师,抓住他的特点写(说)一段话,不说他是谁,让大家猜,以猜出者为成功。

例文1:

他的外貌,可用3个字概括:高,瘦,黑。这正如他的诗所写:泥巴浸透的皮肤,小时候就泛着油亮。这套脱不去的黑装,一度晾晒在我的心上。(生物老 师)

例文2:

他的脸上总有一种忧郁,因为他的命运和共和国联在一起;他的背有点驼,这是他过久地伏案工作的结果。有人送诗给他:你的背,象一座桥,连起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道;你的背,象一张弓,一支支箭由此射向成功。(语文老师)

三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文段: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文段 2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实在标致极了。”(略)

1. 文段1出自《 》,体裁是 ;文段2出自《 》,体裁是 。答案:《孔乙己》,小说,《藤野先生》,散文。

2. 两段文字都是 描写,文段1描写了孔乙己的 、 、 和 ;文段2只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 。答案:外貌,身材,面容,胡子,衣着;辫子。

3. 文段1表现了孔乙己 的性格特点;文段2表现了“清国留学生” 、 的性格特点。答案:自命清高;忠君保皇,不学无术。

4. 两段外貌描写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答案:用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或:(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四 完成课后其他练习

附: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⑷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⑸,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⑹。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⑺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⑻,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2005-04-12

下载:

上一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下一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